首頁|必讀|視頻|專訪|運營|制造|監(jiān)管|大數(shù)據(jù)|物聯(lián)網|量子|元宇宙|博客|特約記者
手機|互聯(lián)網|IT|5G|光通信|人工智能|云計算|芯片報告|智慧城市|移動互聯(lián)網|會展
首頁 >> 頭條資訊 >> 正文

解讀ARM帝國:芯片最上游的霸權

2023年7月26日 06:00  知識自動化  

書名的源頭

一般而言,英國人寫的英文,往往沒有美國人寫的那么直白,比如《芯片戰(zhàn)爭》簡單明了。而這本《萬物藍圖》書名令人琢磨半天。

然而看了第一章Everything,everywhere,就容易明白了,它指的是ARM的設計為遍及萬物(everything)的芯片提供了設計藍圖(指令集)。

媒體人寫得很嚴肅。從外觀上將此書與《芯片戰(zhàn)》對比是有點意思的!缎酒瑧(zhàn)》由大學的副教授所著,卻被形容為“非虛構驚悚作品”,開卷有個“演員表”,中間有多張照片,可讀性較強。末尾不用學術著作的規(guī)范,而參考文獻卻是列了注釋表(Notes)。

《萬物藍圖》作者是徹頭徹尾的媒體記者,既無相關專業(yè)背景也不從事學術工作。作者在前言中寫道,他的目的是想要寫本“最大的商業(yè)故事”(biggest business story),一下子就想到了芯片。

但這本書卻很像學術著作,列出了32頁參考文獻(Reference)和16本背景專著(Bibliography)。

近年國內出版的芯片戰(zhàn)內容的專著,大多作者強調自己的技術背景,僅有一本記者寫的,但看上去像是“剪報”匯集,實在不敢恭維。感覺技術出身和媒體背景應該各有所長,調查記者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挖掘、訪談和分析梳理的技能,這是技術專家無法替代的。

ARM名譽董事長Robin Saxby在2006年所作的演講稿,其標題“Chips with Everything”,可能是《萬物藍圖》作者選取書名的依據(jù)。

本書前兩章是背景,一篇講芯片歷史科普,一篇談論兩位性格完全針鋒相對的“芯片之父”(Odd couple),Jack Kilby以及Robert Noyce。兩位當時素不相識的工程師,幾乎同時發(fā)明了集成電路。《芯片戰(zhàn)》第三章說的就是他們倆人。

其余13章作者分成了三大部分。第一部分描述了ARM技術來源及商業(yè)化過程,以及其在移動通訊中的關鍵作用。第二部分則描述了ARM是如何從老式手機躍遷到智能手機。在此過程中既有與英特爾的激烈競爭,也有與軟銀的愛恨關系。第三部分則描述了它在低能耗傳感器和高端數(shù)據(jù)中心市場的開拓,以及如何躲過因其市場泛化而帶來的陷阱。在這三部分之外又有第四部分,講的是2022年以后的故事。感覺初稿完成可能比較早,等到有出版商看中后又重新補上更新內容。

BBC哺育的傳奇

說到芯片大佬的艱難起步,耳熟能詳?shù)氖枪韫、車庫?chuàng)新、風險投資和國防訂單,不過那是美國故事。ARM(Advanced RISC Machines),其前身是Acorn Computer。幫助起步時名不見經傳的Acorn崛起的貴人,不是金融大亨,也不是國防部,而是國有電視臺BBC。上世紀70年代末期BBC的繼續(xù)教育部門看到了計算機正在引領未來,于是派記者遍訪歐美日多國了解發(fā)展狀況,制作多個電視系列片。BBC甚至還當起了智庫,在1979年12月將一份標題為“微電子”的50頁報告直接送到每位議員辦公桌上。報告定義了多媒體教育需要面向的新興領域,并認為這將對今后幾十年產生影響。

這份報告產生了很好的說服效果,英國政府立項為中小學普遍配置計算機,而Acorn的低成本品牌有幸入選政府補貼50%的兩種產品系列之一。它為此生產的一系列用于中小學普及的計算機,甚至用上了BBC Micro的品牌(為支持它還建立了BBC Software)。有人稱Acorn是“英國的蘋果公司”。其實,它們真難說有多少相似。這段獨特的經歷表明,沒有BBC可能就不會有今天的ARM。

Acorn在BBC扶植下勉強站穩(wěn)腳跟,但畢竟還不過是在電腦市場競爭的諸多公司之一,而且后來也遭遇波折,甚至被重要的IT媒體評為“十大僵尸IT公司”之一。

然而,ARM公司抓住了芯片發(fā)展的一個重要關鍵,即精簡指令集計算(RISC)。芯片絕大多數(shù)時間只用了其20%的能力,如果有設計架構能減少指令集冗余將會大大提高芯片性能。這個概念很早就在IBM、加州伯克利和斯坦福等地進行研究。

Acorn在1981年啟動高度保密的“項目A”,研究實現(xiàn)這個概念的設計實現(xiàn),1983年10月Acorn RISC Machine誕生,三個字母的縮寫ARM首次出現(xiàn);贏RM的第一批芯片在1985年4月由其合作伙伴VLSI制成,這種ARM1集成2.5萬個晶體管,其性能卻超過了晶體管數(shù)量10倍的摩托羅拉最新產品,這正是蘋果手機處理器的前身。

然而,這個驚人消息居然在6個月后才被媒體報道,原因并非保密,是第一時間得到信息的記者根本不相信。不僅是記者,同在歐洲甚至與Acorn合作過的行業(yè)巨頭如意法半導體ST和荷蘭飛利浦,也錯失商機,面對急需資金拓展的Acorn袖手旁觀。公司只好將目光放到大洋彼岸,在硅谷找到了蘋果和VLSI兩家公司,成立了合資企業(yè)。蘋果出資150萬英鎊、占股43%;Acorn出資25萬英鎊加上知識產權和人力也占股43%,其余屬于制作方VLSI。在蘋果要求下Acorn RISC Machine改名為Advanced RISC Machine,在1990年11月ARM得以成立。數(shù)百萬英鎊這點資金在IT行業(yè)根本說不上什么,恐怕沒什么人會想到ARM會成就為芯片結構底層提供“藍圖”的全球霸主。 

很多人會認為ARM是芯片設計界的老大,但在全球芯片設計公司排名上卻看不到其名。還是《芯片戰(zhàn)》(Chip Wars)一書的名詞,解釋得比較清楚。芯片設計里面還有細分,ARM是屬于更加上游的指令集(這正是書名采用了藍圖(Blueprint)的原因。就像造房子,先有藍圖再具體設計)。ARM把構架設計賣給設計公司,后者再根據(jù)客戶需求具體設計芯片。

奇特的模式

靠知識產權掙錢。一臺阿斯麥爾光刻機要價1.2億美元,而為什么不到300萬英鎊就可張羅起一家ARM?原因是后者“生產”的是知識產權(簡稱IP)。在跟蘋果成立合資公司的時候,Acorn靠IP和人力資源就可抵125萬英鎊。IP看上去是筆好買賣,客戶要拿其“藍圖”,先要付給ARM一筆入門版費用(百萬至千萬英鎊)。如果芯片設計企業(yè)Fabless采用了ARM的底層架構,并制造出成品芯片,ARM還會有1-2%售價的抽成(royalty)。

根據(jù)軟銀2022年報,2021年ARM抽成收入高達26億美元,增長率34.6%。而有些底層架構的生命力強,可以很長時間抽成。例如1997年賣給諾基亞和德州儀器的ARM7 TDMI,直到2020年仍然出片2億片,似乎是20多年來一直躺著掙錢?梢哉fARM進入了一個藍海,但這樣天上掉餡餅的好事,為什么別人不來搶一口呢?事實是,這個藍海并不風平浪靜,進入無人區(qū)必然面臨巨大風險。

靠IP掙錢容易嗎?ARM正式成立不久,1990年12月18日公司內部會議披露了一份優(yōu)勢劣勢機會陷阱(SWOT)分析報告,在列出的種種劣勢中間,最刺眼的是當時公司擁有的專利為零,所以ARM的起步并不輕松。

而早在1981年斯坦福教授John Hennessy領銜的團隊,已在RISC技術上占了先機,它開發(fā)的MIPS已諸多被商業(yè)工作站采用,而且公司早已上市。ARM試圖攻克的是低成本、應用更加廣泛的RISC構架。在與蘋果公司合作以前,研發(fā)資金非常短缺。三位主要設計師只能共用一臺功能有限的Apollo電腦,檢測還要跑到慕尼黑去做;團隊最絕望時感覺隨時可能解散,其中一位重要創(chuàng)始成員未能熬過黎明前的黑暗,才37歲便辭職去大學當教授。做出一個芯片通過測試批量生產就可賣錢,而申請發(fā)明專利一般要等18個月才會被批準,下游設計公司還要差不多同樣的時間才定型,等到芯片批量生產出售可以抽成常常要4-5年。

很顯然,ARM的商業(yè)模式是慢熱型的(slow burn)。據(jù)《經濟學人》2019年文章提到,設計CPU新架構需要300人/年。顯然,這不是所有同行都能扛得住的。而能將42%的收入投入R&D的堅持,則更是大手筆。這是來自對研發(fā)方向的正確判斷,必須有長遠眼光才能確保4-5年后技術不落后。而且,要能對應用前景有很強的適應性,要容易擴展。需要看準未來,又要耐得住寂寞,這對很多企業(yè)是一種煎熬。

硅谷那些高技術企業(yè)給人的印象似乎就是有錢、燒錢。而ARM在很長時間里都缺錢, 不僅僅是前面提到的研發(fā)缺資金,ARM是在一個舊谷倉里開張的。公司也曾打算搬到劍橋附近、高大上公司云集的工業(yè)園,以顯示高技術新創(chuàng)公司“形象”,奈何財力不支。

被譽為“銷售員”的CEO執(zhí)意去便宜的地方安家,于是就找到那家養(yǎng)過火雞的老建筑。為了省錢,ARM跟家具公司做了交換。ARM將這家公司的辦公桌,排放在17世紀谷倉的照片,然后印在營銷手冊上。作為回報,ARM可以用塑料價,買到實木板材。困難時員工停止加薪,只能期望期權在將來某個時候帶來些補償。

然而,該花錢的時候,絕不打折扣。ARM曾不惜花費1萬英鎊雇人撰寫才一頁紙,總共600個詞的申請文書。貧窮并沒有限制想象力。財力有限,迫使ARM的商業(yè)模式高度聚焦,只盯著產業(yè)生態(tài)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也正是這個因素促使ARM設計的架構十分精簡,降低成本提高能效,從而在競爭激烈的RISC架構中,艱難地開拓出獨特的低價節(jié)能方案。事實證明,這對其將面對的巨大目標市場來說恰恰是致勝法寶,這正是“窮出來的”低成本高能效。

ARM與蘋果相得益彰

ARM起步甚至其誕生得益于與蘋果的慧眼,但合作不是單向的恩惠。還在Acorn時期,蘋果就覺察到這家公司的不凡能力。ARM擁有獨特的RISC架構,已超越當時最大芯片公司AT&T的水平。蘋果和ARM第一個成功的合作產品,是一種以“牛頓”命名的個人數(shù)字助理(PDA), ARM610架構的芯片成為牛頓PDA的王牌。

早在ARM成立之初做的SWOT分析,就將“可攜帶應用”確定為“商機”,預計其未來巨大市場需要大儲量而又價廉節(jié)能的芯片架構。盡管ARM提前研制了600系列,然而這個產品卻生不逢時。它被認為是iPhone構想的雛形,但作為太超前而相關配套技術并沒有跟不上。

然而,蘋果和ARM合作達成之日,就是牛頓PDA的末日,押寶牛頓PDA的蘋果因此折戟沉沙(這也正是喬布斯回歸的重要因素之一)。幸運的是,ARM股權收益還不至于讓蘋果公司關門。因此,蘋果也承認牛頓項目的最大成果,就是找到了ARM。恰好此后移動通訊領域迎來了爆發(fā)期,這次合作也開啟了雙方在此領域的勝利大進軍。蘋果因iPhone一舉成為IT業(yè)界翹首,而幕后的ARM也成為芯片架構的霸主。

低調高管與高調資本

但凡世上名氣大的技術公司,好像都有名聲顯赫的領軍人物。ARM沒有明星人物。跟ARM信息最多的名字,自然就是日本投資家孫正義。而他根本不能算ARM的人,只不過2016年斥資240億英鎊收購了ARM。這位資本家既不在董事會,也不插手具體業(yè)務。ARM渴望獨立又有前景良好的設計,但就是沒領導人。它總是先做事再去找領導,這看上去有點奇怪。

書中當然也描述了不少ARM的高層和技術骨干,其中之一是第一任CEO Robin Saxby。他具備技術背景,但在書中卻數(shù)次被描寫為“戰(zhàn)略銷售員”,為ARM立足知識產權的商業(yè)模式做出重大貢獻。他頗具先見地認識到,“必須確立具有廣泛吸引力的標準,而且能在不同行業(yè)不同地域找到用戶”。ARM的成功戰(zhàn)略幾乎就是遵循這個思路。ARM的芯片架構廣泛應用在物聯(lián)網上,由于高性能又價廉,據(jù)說韓國漁民在養(yǎng)魚場安裝了ARM架構的芯片來監(jiān)測水質和養(yǎng)分。另一個位則是Simon Segars,暢銷二十幾年的ARM7 TDMI架構就出自他之手。他在2013年至2022年擔任ARM的CEO,也正是這段時間真正確立了芯片架構全球霸主地位。

相比而言,軟銀則高調得多。軟銀與ARM的故事在媒體上可以讀到很多。孫正義曾稱ARM是其業(yè)務“宇宙的中心”。在2017年報里,他更是說“將來某日當我回顧自己作為企業(yè)家的一生所做過的收購和投資,我相信ARM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例”。

然而,軟銀對ARM的收購,卻被演繹成一場過山車般的顛簸大戲。2016年收購,同時退市。計劃2019年再上市,2020年初又改變主意。最后想轉手英偉達(Nvidia),又受到反壟斷法的阻攔。連美國芯片大鱷高通,也表示反對。目前盛傳2023年秋季,ARM仍將上市。

盡管劇情不斷反轉,但資本大鱷謀取巨額利潤的雄心,客觀上對技術發(fā)展也可能成為一種異乎尋常的動力。軟銀看準了物聯(lián)網興起的大潮,敏銳察覺ARM將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。軟銀收購ARM后,立即要求加大研發(fā)甚至將ARM利潤率降低為零,用本書的話說就是“甚至只求達到盈虧平衡點”。

如果是上市公司,無疑將遭遇股價暴跌的嚴懲,而軟銀就敢將絕大部分利潤用來招聘人才投入研發(fā),就是為了搶占技術高地。但是也不能說ARM就是資本的玩物,它更像軟銀手里一個燙手山芋,知道是好東西但不敢輕易去折騰。孫正義原本有一個5年上市計劃,但認識到ARM的業(yè)務周期長達10年,就選擇放棄上市,找到一個同樣目光遠大吃心夠重的收購者英偉達,ARM的某種特質起到了關鍵作用。

建立在精準定位上的宏圖大志

ARM堅持立足設計前端,卻也雄心勃勃。在英特爾壟斷的PC市場情況下,ARM決心另辟蹊徑,在嵌入式設備中將其低功耗芯片架構樹立為全世界的標準!霸谟嗤衅髽I(yè)都畏畏縮縮(preached modesty)的情況下,ARM確立一個膽大包天的目標”。在這一已經細化的環(huán)節(jié)里,ARM會通過創(chuàng)建或控股一些子公司,分頭應對精細化的下游用戶。針對某種具體器件(如存儲器),ARM會將一系列版權打包(blocks)出售。這被稱之為物化的知識產權(“physical” intellectual property)。這樣做,不僅更好滿足用戶需求,而且一旦某項技術進步導致產品變化,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也容易消化局部的損失。在制造技術日新月異的情況下,及時產生新構想和新工藝,非常重要。

ARM與臺積電有某些相似之處,二者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上游。而起點,就是在IT大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中,找準并牢固構筑自己的小生態(tài),通過服務大生態(tài)做大做強,成為大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中不可或缺的存在。某種程度上,做光刻機的阿斯麥爾也屬于這類。當人們對互聯(lián)網巨頭如FAANG,(Facebook、Apple、Amazon、Netflix和Google)之類的傳奇津津樂道的時候,ARM這種另類的科技巨頭,其實也很值得關注。

小結:該讀、難讀

閱讀原版書不容易,而這本讀起來覺得更累,恐怕其中有我的水平問題,也有作者的寫作問題。我感覺本書文字比較艱澀,全書謀篇布局似乎有點亂。迄今為止除了出版社發(fā)的一些推銷文字,重要媒體只有英國老家的《金融時報》發(fā)了書評,還評它為2023年度技術類Best Summer Books。而美國紐時、華爾街日報等大媒體,甚至麥肯錫最近幾十本夏季推薦圖書,都沒有提及該書。比較知名的評論者,好像只有《芯片戰(zhàn)爭》作者米勒(應該是應出版社邀請)。

芯片熱高潮已經好幾年,當初有些急,就大作看來,為時過早,而新出的《芯片戰(zhàn)》和《萬物藍圖》還是值得讀一讀。最后用兩個詞概括本書:該讀、難讀。

編 輯:馬秋月
聲明:刊載本文目的在于傳播更多行業(yè)信息,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如網站內容涉及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。本站聯(lián)系電話為86-010-87765777,郵件后綴為#cctime.com,冒充本站員工以任何其他聯(lián)系方式,進行的“內容核實”、“商務聯(lián)系”等行為,均不能代表本站。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。
相關新聞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人物
工信部張云明:大部分國家新劃分了中頻段6G頻譜資源
精彩專題
專題丨“汛”速出動 共筑信息保障堤壩
2023MWC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
中國5G商用四周年
2023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
CCTIME推薦
關于我們 | 廣告報價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隱私聲明 | 本站地圖
CCTIME飛象網 CopyRight © 2007-2024 By CCTIME.COM
京ICP備08004280號-1  電信與信息服務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08023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0771號
公司名稱: 北京飛象互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
未經書面許可,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、鏡像